在3月31日,中海油宣布中國在南海東部發現惠州19-6油田,儲量超過1億噸。這標誌著中國在深超深碎屑岩層中首次發現大型綜合海上油田,顯示出該國海上深層碳氫化合物儲量的重大勘探潛力。
位於珠江口盆地的惠州凹陷,距離深圳約170公里的海域,惠州19-6油田的平均水深為100米。生產測試顯示,每口井的日產量為413桶原油和68,000立方米天然氣。通過持續的勘探努力,該油田已實現超過1億噸油當量的認證地質儲量。
「南海二號」鑽井平台正在惠州19-6油田水域進行鑽探作業
在離岸石油和天然氣勘探中,埋藏深度超過3,500米的地層技術上被歸類為深層儲層,而超過4,500米的則被歸類為超深層儲層。在這些深層-超深層海洋環境中的勘探面臨著巨大的工程挑戰,包括極端的高溫/高壓(HT/HP)條件和複雜的流體動力學。
碎屑岩層在深水環境中作為主要的碳氫化合物儲層,展現出特徵性低滲透性特徵。這一固有的岩石物理特性顯著增加了識別商業可行的大規模油田開發的技術難度。
全球來說,近年來約有60%的新發現碳氫化合物儲量來自深層地層。與中淺層儲層相比,深層-超深層地層展現出獨特的地質優勢,包括較高的溫度-壓力條件、更高的碳氫化合物成熟度,以及鄰近的碳氫化合物遷移-積聚系統。這些條件特別有利於天然氣和輕質原油的生成。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地層包含大量未開發的資源,探索成熟度相對較低,使它們成為在石油行業中維持未來儲量增長和生產提升的戰略性關鍵替代區域。